成長與價值
Last updated
Last updated
上篇提到的都是美股,勢必會有人懷疑這套方法在國際市場的效果,接下來再讓我們看幾篇針對全球股市的研究。要特別注意的是,這些論文裡面的「成長」與「價值」跟一般的認知不同,只代表某種比率高或低而已,例如下面的研究中PB低的為價值股,PB高的為成長股。 Barton Biggs(Hedgehogging,中文書名「上億資金怎麼玩」的作者—又是一本好書配上爛譯名)於1990年提出了「Ben Graham Would Be Proud」 這篇研究報告。作者分析了MSCI資料庫中的所有股票,其中約只有20%是美股,研究期間從1981到1990年。這篇報告一樣把這些個股按照PB排序分為十組,每年重組一次,基準指數為MSCI global equity index。其研究結果顯示,最低PB組與最高PB組的年化報酬率差異為9.2%,而最低PB組高於基準指數5.1%,如下表所示:
而在Fama and French在1998年所提出的「Value versus growth: The international evidence」這篇論文裡,摘要的第一句就是「Value stocks have higher returns than growth stocks in markets around the world. (在全球股市中,價值股有高於成長股的投資報酬)」。1975-1995年間,低PB和高PB所建構的全球投資組合,其年化報酬率差距為7.68%;在13個主要市場中,有12個市場的價值股表現超越成長股。下表是各國在研究期間內的數據,我們可以看到在研究期間內,除了義大利股市之外,其餘12個國家的低PB組合表現都優於高PB組合:
看了這麼多國家,各位看倌最關心的大概還是台灣適不適用這套方法。在「價值型投資風格於台灣股票市場之研究」這篇論文中,作者陳巧玲以民國71-91年所有的上市股票為對象,排除金融業、全額交割股和淨值為負的股票後,將個股依PB、PE、PS均分為五組後分析。以下是論文摘要的節錄:
依據低PE、低PB及低PS所形成的價值型組合,績效表現均優於市場組合及成長型組合,其中又以PB之價值型組合最為突出。
不論處於多頭或空頭市場,價值型組合均能一致地擊敗市場組合及成長型組合。其中,空頭時期的價值效應較多頭時期明顯,此可能與價值型組合相對抗跌之特性有關。
不論貨幣政策為寬鬆或緊縮,價值型組合之績效表現大多均較成長型組合為佳,其中又以貨幣寬鬆時期之價值效應較為明顯。
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在不同年數下重組投資組合的的效果:
低PB投資組合的年化報酬率為31.62%,好的有點誇張,對吧!(我知道飆股大師都是一年100%起跳的,別酸別酸)這告訴我們買進的價格夠不夠便宜很重要,所謂的買賣點不是看到突破就去追漲殺跌。 下圖是假設在71年以100萬開始投資,每年重組投資組合的狀況下,資產的變化情形:
仔細檢視的話還可以發現一件有趣的事,就是PE負值這個組合的表現還比市場組合好!不過這個組合的風險(波動率)也比較高。另外這份論文未考慮稅和交易成本的問題,所以報酬率最好打點折扣。但話說回來,既然一年才換一次投資組合,結果不至於差很多就是。 以上的研究告訴我們,至少在過去數十年間,價值溢酬現象普遍存在於各國股市,至於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存在,最普遍的說法是投資人對成長股過度樂觀,對價值股又過度悲觀所造成。如果你相信人性始終不變,市場會週期性的陷入貪婪和恐慌,那你就可以考慮用類似的方式去建構投資組合(重點是十分簡單!),企圖獲得優於市場的報酬。 但是要記得,價值需要時間去發酵,你可能在幾個月、一年甚至數年間持續落後市場,在逆境中能不能堅持下去,才是對價值投資者真正的考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