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易20年雜感
Last updated
Last updated
先瞎扯下,這陣子有位以前很崇拜,在網路交易討論區很有名氣的前輩,突然拍了些影片,還弄了個FB社團,但社團裡面談到一些當時的事情,實在跟我所知的有落差,如果是十幾年前的我,大概會跳出來質疑,真正的某前輩在某年到某年還是持續在某處貼文。但轉念一想,我跟那位前輩從來沒真正見過面,就算書信往來過,網站不同、id不同,我又如何能100%確信跟我通信的id,就是那位前輩本人?
人家是也好,不是也罷,與我又有何干?也因為這件事,又跑去荒廢已久的ptt2個版,回顧那些斷簡殘篇,看了一陣之後,突然很想碎碎念,就在這邊寫廢文了。我自己有點文章收集癖,只是過去是一篇一篇轉寄轉貼,再用精華區分門別類,現在則是用google drive存報告,onenote收文章,當時奉為經典的文章,回頭再看,真要挑三揀四的話,可以找出一堆毛病。
跟十幾年前的自己相比,現在的自己真的有比較厲害嗎?經驗多了些、知識多了些、人脈多了些,俗話說人是英雄錢是膽,手頭錢多了些,但膽子絕對是小了。剛入市場那幾年,一年翻個幾十倍這種成就,現在的我100%做不到也不想去做。
回到交易這件事,在市場怎樣算成功?怎樣算失敗?如果目標是打敗大盤,在82法則中成為少數的2,近20年來我應該是做得還可以。但如果比較對象變成test520、菲比斯、或者這幾年認識的諸位大神的話,那我給自己的形容詞,會變成「半瓶水響叮噹」這六個字。
這兩年給自己一個目標:多看。看多了才真正理解,什麼方法都有可能從市場中賺大錢。
隨便舉個例子:做短tick的交易方式。我很難想像這樣要怎麼抵銷交易成本,但當自己坐在人家後面,看著人家一筆一筆下單,開盤半個小時刷個幾千萬,跑損益出來看之後,那不信也得信吧?總之這幾年下來,不管集中分散、短線長線、順勢逆勢、基本技術籌碼消息,都有人可以產出很神奇的報酬率,且我覺得無法以運氣好解釋那種。
對數字的理解也會有一些變化:專職交易八位數已經不稀奇,九位數甚至十位數的都給我碰到過了。有PTT的前輩,三天兩頭個股期買到自然人交易上限,被券商要求加保證金;聽在四大天王底下做過事的老前輩暢談市場秘辛,裡面主角交易單位都是千張來萬張去,同事自己帳戶錯單賠了八位數,講出來只是「哎呀真糗」般的輕描淡寫;幫人操盤的,尾巴0的個數不夠就不要講出來給人笑了,動輒幾e幾十e,外資系再多一位數的都有。
當然上面講的,除了少數我能直接看到交易內容,免不了會有誇大甚至唬爛的成分在,數字是真是假,老實說我也沒那麼在意。我的大原則是,只要你願意講,我一律都當真的,言談之中透露眉眉角角,就算我賺到。
最後做點跟上面內容不太有關係的總結:
交易邏輯:最好的方式我覺得還是看書,要省就是去書店圖書館看免錢,覺得值得再買下來。上課有可能花大錢踩到雷,買書用上面的方式大致可以避免,再來就是上面提到的多認識人,人脈圈往外延伸個兩三層,總會有高手吧?高手間又容易物以類聚,喇勒時加減偷學,夠熟的話直接拜託人家收徒弟?
量化篩選:免費的goodinfo萬能,除了無法查分點,大多數的基本技術籌碼資訊都可以拿來篩,第二推就財報狗,再來撿股讚。
基本面研究:現在奉行不要自己造輪子這個原則,對公司有興趣一律先找過去的產業與個股研究報告,或者其他人在網路上的分享整理。產業的話,有一些研究圈的人脈我覺得是好事,例如2019年比較熱的5G跟ABF類股,印象中大概2018年中就有高手在講應該會是隔年主流了。如果在尚未成為話題的時候找標的先布局,到現在報酬都還不錯。
技術面:原本作法便宜就買著放著,現在試圖「提升資金效率」,有低估標的先擺觀察,有突破表態再進場。這幾年看到那麼多幾乎不看基本面的高手,還是做的嚇嚇叫,有時候不禁會想自己看那麼多要幹嘛,求心安嗎?當然資本大到某種程度,基本面還是王道,但一般散戶一輩子應該都不會碰到那個cap。
風控:近十年來基本沒變,高度分散,要加槓桿就配合對沖或選擇權避險。
社群:亂跑亂加亂看,跟看PTT一樣,就算多數內容沒用,少數有用的看到聽到就回本。另外可以考慮把4位數字,人名/id、時間、理由等資訊,整理成可以用關鍵字搜尋的memo,久了就會知道哪些人的發言需要特別留意。